第(2/3)页 子文开始传法,他将《醒魂诀》和《云泽生云气》的功法刻在一块巨大石碑上,供所有人参悟修行。 这些时日,他宣扬仁德,讲义气,定礼制,开学堂,醒民智,教人以诚,教人修行。 一件一件,有条不紊。 子文极少休息,空闲的时候,他就将唐柏的许多建义与知识刻于竹简之上,时常翻阅,时常感悟,对他的心境修行有很大作用。 仅仅一月时间,他的《九阳经》就修成了第一念。 如果修行有天才与庸才之分,那么子文就是天才中的天才。 他的心思纯粹,宛如水晶,心无菩提,一切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,不妄想执着,明心见性,修成一阳之念,自然而然。 不过他修行的不是醒心念,他的一阳之念中不但有佛韵,还有一股与之不想上下的浩然之气。 佛念至阳,浩然之气至刚,两者融合到一起,形成了一种新修行法则。 浩然之气乃天地凛然正气,唐柏与子文论道时,念过一篇叫《正气歌》的诗斌,子文很喜欢,他越是感悟,越是沉迷其中,将其中一些人生至理与《九阳经》的修行之法结合、对比、修行,自然而然,他的一阳之念就形成了这种亦佛亦儒的独特的道韵。 他将此修行取名为正心念,心正则神清,神清则气壮,气壮则无畏,无畏世间坚险困苦,自强不息。 唐柏不得不感叹他的修行资质;这是一个真正有大智慧的人。 子文相貌老成,这段时间的心境的历练,让他明悟更多道理,气质亦变得更加祥和中正,让人无形中愿意去相信他,愿意追随于他。 这是真正能成就大事的人,这是他的人格魅力。 也许只有这样的人,拥有这种让信服的人格魅力的人,才会一步步的踏上成功。 春末夏初,连下了几场大雨,四方汇流,聚于太湖,让太湖之水上升了几分,远远瞧去,仿佛太湖变得更加宽广了许多。 半夜明月,洒下万千银白光芒,照耀于太湖之上,随着波浪闪耀千里。 竹林、明月、太湖、还有夜晚的空寂,形成一张寂寞的画卷。 唐柏是这画卷中一个孤独的人。 夜色美酒,相辅相成,再加上一种若有若无的愁;此情此景,他觉得若是乐者,便会谱乐,若是诗人,便会写诗,去抒发这种静谧的美好。 唐柏不会写诗,但他记得很多诗词,他最喜欢张若虚的《春江花月夜》,这样的景色与心情,让他完全沉浸在那句‘江畔何人初见月,江月何年初照人’的意境之中。 时直三更,太湖之上出现了三道身影,衣袂飘飘,踏波而来。 他们潇洒至极,似画中仙人,水中精灵。 他们的速度很快,不到半刻功夫,便到了太湖边上,而后跃上了竹林,直往竹子帮而来。 唐柏本被太湖夜景所迷,这三人出现,将他从意境之中惊醒。 这三人不是江湖中人,而是修行之人。 唐柏微微一笑,他知道自己所等待的事情来了;接着又微微一叹,也知道自己又将要离开了。 他留下,本就是想查清竹子帮众人失踪的诡异之事。 竹林中响起了笛声,与竹叶儿的沙沙声响混合一起,形成一种自然的优美的声音,宁静悠扬,带着一种缓慢舒爽的节奏,像小时候母亲轻柔的呢喃声,让人昏昏入睡。 第(2/3)页